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方案公布!阜南拟打造阜阳城市副中心!

阜南公众网  2021-07-21 15:47

[摘要] 《阜南县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

《阜南县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

方案公布!阜南拟打造阜阳城市副中心!

目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二、聚力阜阳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落实区域发展一体化

(一)建设与长三角中心区深层合作的区域

(二)建设与阜阳同城化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三)建设淮河(阜南)生态经济带样板区

(四)构建“1+2+N”优势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三、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打造四大产业集群

(二)壮大三大特色产业

(三)培育五大高成长性产业

(四)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体系

四、推进创新能力共建,构建区域创新协同体

(一)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二)联合提升研究与应用能力

(三)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一)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三)构建现代水利体系

(四)打造数字阜南

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五)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六)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七、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参与长三角合作分工

(一)拓展建设开放平台

(二)培育竞争合作新优势

(三)协同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八、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打造优良生态系统

(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共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

九、推进民生领域合作,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一)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

(二)提升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发展

(四)构建和谐包容社会环境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建立推进机制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阜阳市《贯彻〈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结合阜南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原则,主动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努力打造阜阳城市副中心,奋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阜南。

在实施过程中,着重把握好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高质量融入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略,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阜阳市《实施方案》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面对标对接长三角中心区,推动全县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学习借鉴长三角先进地区建设经验,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各类改革举措集中落实和系统集成,探索形成具有阜南特色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和格局,为现代化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建设贡献阜南力量。

坚持发挥优势结合资源特征、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生态禀赋等,主动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加快皖北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优势,拉长长板,在一体化发展中强化科技创新,增添产业新活力,提升生态竞争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优选地。

坚持主动担当作为把强化干部队伍责任担当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全县上下营造“主动担当、敢于负责”的浓厚氛围,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与长三角中心区、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融入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区域联动取得显著成效。阜阳-阜南同城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均GDP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3: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

产业承接水平显著提升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力不断增强,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建成柳木文化、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4个百亿元以上产值的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县域对外联通通道工程全面实施,铁路、公路、水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京九高铁阜南站、阜南通用机场和阜南港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智慧应用加快拓展,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强。

生态环保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水污染防治实现既定目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水环境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市政府考核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完成全县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增速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标准、监管制度有效落实,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逐步消除。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全面融入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到2035年,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高效运转,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聚力阜阳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落实区域发展一体化

立足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深入推进阜南-阜阳同城化发展,全面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建设与长三角中心区深层合作的区域

落实阜阳市《实施方案》明确的“阜南任务”,全方位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合作交流。

(1)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平台体系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

(2)主动对接上海张江、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中心区双创基地等高端科创资源,承接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全面对接长三角超大规模市场,强化农产品销售和旅游市场开发,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后花园”。

(4)强化人员交流,选派青年干部赴长三角中心区学习锻炼。

(5)大力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支持省际合作园区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

(6)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与中心区民生领域合作,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8)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联”活动,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以融入长三角带动全面开放,协同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二)建设与阜阳同城化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9)科学编制《阜南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切实加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管控,全面完成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性基本农田划定。

(10)主动与阜阳对接,进一步完善《阜南-阜阳同城化发展规划》,率先推动实现交通一体化,扎实推动产业布局协同发展。

(11)加快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持续优化老城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城区。全面推进城北新区建设,持续完善道路绿化、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加速推动城东新区建设,抓紧实施鹿城湖水系景观、五馆一中心等项目;启动建设京九新区,着力打造皖北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力争到2025年,县城常住人口达到45万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

(12)根据各乡镇功能,科学规划城乡发展功能片区,加快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建设淮河(阜南)生态经济带样板区

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13)深入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地区联动,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施一批流域综合治理和森林湿地保护修复、淮河绿色廊道建设项目,促进流域综合治理体制、跨区域环保机制等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14)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积极争取沿淮高铁、南阳至驻马店至阜阳城际铁路从阜南站接入,加强蒙洼蓄洪区交通基础设施,推进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及淮河航道疏浚工程,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15)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共同弘扬淮河文化,提升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16)协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城镇联动发展机制,构建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构建“1+2+N”优势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坚持产业兴城、产城融合,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聚力打造以阜南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京九新区、阜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支撑,惠民产业园、粮食产业园、会龙袜业产业园、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乡镇工业集聚区等为延伸的“1+2+N”的产业承接空间新格局。

(17)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产业协同、环境友好的要求,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群集聚,提高园区空间承载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

专栏1“1+2+N”集聚区空间布局及产业承接方向

“1”:阜南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以柳木文化、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延伸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链条。

“2”:京九新区重点培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新城;阜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重点培育以品牌粮食和食用菌为主的产业集群,延伸培育循环农业产业、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

“N”:惠民产业园重点培育袜业、箱包、服装、柳木文化产业集群,延伸培育进板鸭、龙虾、茨实、莲藕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粮食产业园重点培育以品牌粮食为主的产业集群,延伸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会龙袜业产业园重点培育以品牌袜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延伸培育箱包、服装等产业链条;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培育以柳木、粮油、肉类、果品、蔬菜为主的产业集群,延伸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龙王家居建材电商产业园、许堂食品产业园及黄岗、龙王等5个工业集聚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打造土地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特色园区。

三、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发挥人口、交通、政策、后发四大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地。

(一)打造四大产业集群

(18)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做大做强柳木文化、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力争打造在长三角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工制造业分工体系,推动加工制造业向中高端、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聚力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慧产业等领域,培育若干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19)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经开区“411”行动计划,即打造“四百亿级”经开区;培育4个百亿元以上产值的产业集群(柳木文化、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10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

(20)加快完善路网、管网、电力、通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提升经开区承载力。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到2025年,经开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1.3平方公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

(21)提升产业创新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二)壮大三大特色产业

以融合发展、协同发展、集聚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商贸服务、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

(22)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推进柳木、粮油、肉类、果品、蔬菜和休闲农业发展。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23)建设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推进奥特莱斯、爱琴海、国邦家居城、京九新区综合大市场集聚区等项目建设,争创省级服务集聚区。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颐高国际电商园,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开展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加快推进阜南冷链物流园、粮食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24)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高标准推进王家国家水利风景区、田集七彩大地、地城枫柏岗等景区建设,建设一批国家A级景区。推进蒙洼庄台旅游开发,打造庄台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阜南样板”。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和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培育五大高成长性产业

(25)实施先导产业培育计划。推进全省农作物秸秆环保综合利用现代产业园建设,以高值化、产业化利用为突破口,建成国内有影响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完成林海生物质能气站系列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光伏太阳能、沼气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保装饰木制品、低甲醛释放量板材等绿色环保型木制品,引导企业开发设计绿色建筑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加快光伏组件、逆变器、风机设备、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等配套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先进电子元器件、5G通信设备、智能显示、智能家居等产业,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26)开展“三比一增”专项行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家培育、重大项目提升、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四)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体系

(27)制定《阜南县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1+2+N”为主要承接平台,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优选地。

(28)争创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园区综合承接能力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强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市场化运营和管理水平。

(29)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供应配套,加快水、电、气、路、网、通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研发设计、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人力资源等服务业发展。

(30)强化要素保障能力。优化土地供给,完善独立选址、增减挂钩等政策,推进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建设。

(31)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建设。精准对接长三角中心区政府、开发区、战略投资者,借鉴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中新苏滁产业园区等模式,积极开展合作共建。

专栏2园区配套功能完善工程

合理确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总体布局、规模以及有关配套设施。加快完善路网、管网、电力、通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提升承载力。实施经开区道路配套及提升工程,推进双创产业园、科创产业园、冷链产业园配套路网建设项目,一、二期道路管网改造建设项目;建设经开区相树、阜东、杨庄、白果等4个体育健身公园;经开区体育馆、经开区第二小学及第二幼儿园、经开区第三小学及第三幼儿园、经开区第四小学、经开区第四初级中学、经开区康养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京九新区路网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座3万吨污水处理厂,城北新区供水提升工程;实施京九新区路网骨架及排水系统建设。建设高效、快捷的热力管网,全面实施集中供热。推动骨干通信管道扩容等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苗南河、东城河、北城区、永清河水系生态通道建设,加快开发区六个社区及周边污水管网改造工程。

四、推进创新能力共建,构建区域创新协同体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力长三角高端科创资源,以平台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技术协作及人才交流为抓手,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一)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主动对接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32)共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与长三角中心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到阜南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产业研究院,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借鉴浙江慈溪等地经验,支持阜南特色龙头企业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地建设研发中心。争创省、市级“一室一中心”,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同行业领先。

(33)加快推进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定期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对接交易活动。

(二)联合提升研究与应用能力

聚焦重大战略项目、科技重大专项,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4)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在柳木文化、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通过联合科技攻关等方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35)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推动共享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分析测试平台。

(36)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引才用才机制、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改革,研究制订出台更精准的招才引智政策。进一步健全与长三角高端科技人才、专家互访资源共享交流机制,积极招引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技术成果成熟的高科技人才团队来阜南创新创业。

(三)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联动。

(37)参与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市统一的线上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积极对接省外技术交易市场,争取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

(38)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科创型初创型企业支持政策,鼓励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培养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立区域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和利益共享机制。

专栏3科技创新建设工程

经开区科技创新产业园、双创产业园、京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职教中心,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服务基地项目(建设阜南科技馆、科普长廊、科普影院、培训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大楼、科技企业孵化育成基地等)等。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10个以上。

(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39)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民间投资投入研发活动。

(40)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探索与长三角中心区共建“创新飞地”,建立离岸科创中心,完善创新投入和成果分享机制,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阜南合作模式。

(41)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依托长三角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对接上交所科创板,搭建上市绿色通道,推进创新型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

(42)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培育高质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有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评估,强化技术合同登记机构服务技术交易。落实技术性服务增值税减免政策,参与探索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积极对接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构建贯通加密、互联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提升区位优势,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

(一)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形成内外通道联通、城乡覆盖广泛、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43)推动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阜南站建设,积极争取沿淮高铁、南阳至驻马店至阜阳城际铁路从阜南站接入。

(44)推动阜南通用机场建设

(45)完成阜阳至淮滨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阜南段及其出口接线道路建设,规划建设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约200公里和农村公路约500公里。继续推进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完成王家、曹集两座淮河特大桥及接线工程建设,到“十四五”末国省干线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

(46)完善城市交通网,加速推动老城区市政道路建设,抓紧完善城区管网工程,启动京九新区路网,全面启动城北新区路网环城道路建设

(47)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县乡公路提质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工程、产业路旅游路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加强蒙洼蓄洪区交通基础设施。

(48)建设有序推进淮河、洪河航道整治,推动阜南港区建设。

(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优化能源布局和能源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

(49)加快县域电网建设,推进董庄、公桥等220kV变电站和田集、蒙洼、奇泉、郜老等110kv变电站建设,大力发展先进输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全面提高综合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50)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有效解决农村低压用电等问题。

(51)统筹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域油气设施布局。

(52)推进阜南县农业废弃物沼气与生物天然气开发利用ppp项目建设。

专栏4: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交通:

铁路及轨道交通、联运支线:阜南-阜阳轻轨京九铁路阜南货场扩建

高速公路合肥至周口高速(阜南段)阜阳至淮滨高速(阜南段)

国省道工程:S238阜南许堂至王家(淮河特大桥及接线工程)改线工程S252阜南段曹集淮河特大桥及接线工程S423南延大邢庄至冷庙段建设工程S320张寨至郜台段新建蒙河特大桥工程S318谷河大道改建工程、阜阳-淮滨高速和合肥至周口高速阜南出入口连接线工程等。

农村公路: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县乡公路提质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工程、产业路旅游路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和养护应急体系建设。

客货运物流站场、枢纽、信息化建设:实施阜南县客运中心阜南至阜阳公交线路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建设物流综合体(乡村级)、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

水运工程:推进蒙河(谷河)航道疏浚治理、阜南港区建设。

能源:

董庄220kV输变电工程、董庄220kV变电站110kV送出工程、田集110kV输变电工程、蒙洼110kV输变电工程、公桥220kV输变电工程、公桥220kV变电站110kV送出工程、奇泉110kV输变电工程、郜老110kV输变电工程、县农业废弃物沼气与生物天然气开发利用ppp项目、阜南华祥洪河风电项目等。

(三)构建现代水利体系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53)实施新一轮淮河治理工程,协调推进淮河干流王家-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洪汝河治理工程。加快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及其他洼地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

(54)引导和鼓励蓄洪区居民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55)开展县域河流综合治理,提高骨干河道引排与调蓄能力。

(56)强化城镇防洪除涝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和主要工业园区等重要区域防洪排洪能力。

专栏5:现代水利工程

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骨干河道、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洼地治理工程、排涝泵站增扩容工程等。

供水保障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及水网骨干工程、农村饮水保障工程、临淮岗工程综合利用项目、界南新河水系连通工程、中清河水系连通工程。水毁工程修复等。

(四)打造数字阜南

(57)加快“全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布局5G试点示范工程。推进IPv6规模部署,启动IPv6网络安全提升计划。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58)加快政务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和共享开放。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健全数据动态更新矫正机制。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和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数据共享工作机制,促进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

(59)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网的城市数字大脑。

(60)推进一体化智能化管理。积极参与长三角数字流域、智慧水网、智慧广电、智慧邮政和“皖警智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61)推动“一网通办”。完善网上身份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发放等功能。推动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和线下异地办理,深化“跑一次”改革。推行皖事通APP“无感漫游”服务。

(62)加快智慧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积极参与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联盟,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积极参与“皖企登云”计划。

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向乡村倾斜,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63)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64)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点关注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和沿淮行蓄洪区发展,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

(6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做好兜底保障后续扶持,织密织牢民生底线。

(66)优化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

(67)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帮扶工作新路径。

(二)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抢抓国家加大皖北地区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和支持力度的机遇,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展。

(68)推进城乡道路一体化建设。编制全县农村公路县、乡、村道路网规划,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6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及农村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工程,推进“百兆乡村”示范工程。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营模式。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0)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升行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

(71)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配套,巩固乡村医疗卫生队伍,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7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73)积极争创国家、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吸引力和承载力。

(74)统筹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全面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落实“三权”不变政策。

(75)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加强特色小城镇、美丽集镇和特色小镇建设。

(76)推动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优先保障“三农”公共财政支出。

(77)加强乡镇各类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接您回家”活动,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五)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78)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79)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程,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专题活动。

(80)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推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六)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比较优势,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1.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

(81)推进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做大做强柳木、粮油、肉类、果品、蔬菜五大产业,加快我县“一县一业”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创建,推进“一镇(乡)一品”全产业链发展。

2.发展精深加工产业。

(82)推动农产品加工集群建设。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产业高度集聚、布局相对集中、农产品加工能力强的加工基地,开展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评选认定。

(83)共建农产品加工联合体。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平台,招引一批长三角中心区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我县,共建一批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

3.打造农产品品牌。

(8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质量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

4.协同建立展销物流平台。

(85)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加快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建设,共建长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86)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农产品销售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组建农产品产供销联盟,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产销模式。

(87)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大益农信息社站点建设。

(88)积极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和中国安徽国际农业博览会(合肥)等重要展会。

专栏6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程

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阜南县会龙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万亩焦半夏生态农业科技创意文化园、年生产双孢褐菇26462吨年生产优质有机肥48190吨项目、番鸭育种基地建设项目,申亚(安徽)农业有限公司年产番鸭养殖育种种鸭30万套、年孵化鸭苗2000万羽、年屠宰肉鸭2000万只、有机肥加工与生产项目,番鸭养殖小区项目、安徽省阜阳市黄颡鱼橄榄蛏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安徽省)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等等。

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番鸭屠宰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黄氏番鸭科技产业园)、阜南县20万只奶山羊种养加工一体化项目、农业科研提升建设项目、万吨级辣椒加工项目,日产500吨面粉、150吨挂面及仓储中心建设项目、阜南县百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暨精准扶贫项目、稻虾米产业化项目、粮食食品产业园、阜南现代高效循环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等。

七、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参与长三角合作分工

以融入长三角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以更紧密的合作谋求更好的发展,加快培育合作竞争优势,协同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拓展建设开放平台

(89)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在产业转移、开发园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卫生健康、人才交流、绿色农产品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合作。

(90)推动我县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开放创新,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基地企业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创建出口品牌。积极申报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引导跨境电商集聚发展。

(91)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展会。

(二)培育竞争合作新优势

落实国家和省、市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

(92)持续加强招商引资。不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决策、督评工作机制,规范招商工作流程,在柳木文化、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兴产业等行业领域谋划和储备一批新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93)提高全产业链开放水平。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企业,补齐、壮大、拓展全产业链。

(三)协同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1.加强政策协同和标准统一。

(94)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建立协商机制。

(95)在环境联防联控、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实行违法案件的线索信息共享、案件调查取证协作配合、联合专项执法和集中整治行动。

(96)加入长三角标准化联合组织,推动落实区域统一标准的实施、评价和监督。

2.建设开放要素市场。

(97)推进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面落实人才引进“二十条”,激发企业引才热情,支持各类人才来阜南创新创业就业。完善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机制,建立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留住机制。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采取“双聘制”等方式,支持联合成立长三角院士工作站。与长三角中心区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定岗等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98)深化拓展“接您回家”系列活动,创新开展各类专项活动,联合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人才交流洽谈会和人力资源招聘活动。

(99)参与建立长三角区域社保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绿色通道”,完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协作、劳动争议案例会商机制。

(100)参与资本市场协作分工。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上市企业后备库资源,建立与上交所科创板对接机制。

3.营造有序市场环境。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服务机制对接,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同质化、便利化服务。

(10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坚持“四送一服”常态化,推深做实“7×24”不打烊“随时办”服务。

(102)推进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简政放权改革协同,营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

(103)实施统一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落实经营范围标准化用语表述,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

(104)深化“一网一门一次”和综合窗口改革,推行线上线下联动办理,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全网通办,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105)营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涉企信息归集共享、联合惩戒等机制。

(106)营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深入参与长三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

(107)营造一体化的食品安全环境,推动形成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区域性联合监管体系。

八、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打造优良生态系统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共同保护,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08)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

(109)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严格实施能耗“双控”制度,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快阜南现代高效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110)完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制,高标准建设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区。

(111)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112)鼓励绿色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113)加快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打造淮河阜南段、润河、洪河、谷河、清河、界南河生态廊道,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确保宜林地段绿化率100%。

(114)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王家湿地公园、蒙洼蓄洪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

(115)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促进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16)实施造林绿化攻坚工程,构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117)加强水源保护和水土治理。实施重要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推进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专栏7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

蒙洼、洪河、谷河、润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两侧生态林,堤防草皮保护和堤防纵横向排水沟建设;王家湿地公园生态防护林项目,建设生态防护林2万亩;阜南县城市绿环项目;国省干道绿色长廓项目,建设绿色长廓80公里;8000亩土地复垦项目、生活垃圾分类项目等。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统筹运用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结构优化、生态保护等方式,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1.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

(118)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淮河流域“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持续改善淮河阜南段、润河、洪河、谷河、清河、界南河等河流水质。

(119)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建设。

(120)改善水生态健康状况。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加快乡镇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121)持续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管理。

2.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22)实施集中供热和燃煤锅炉替代、落后产能升级淘汰等能源结构优化工程,实施“煤改气”和“以电代煤”工作。

(123)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涉气“散乱污”和“低小散”企业整治。

3.加强固废危废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

(124)有效防控固废危废非法跨界转移,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

(125)落实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的优惠政策,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探索跨区域固废危废处置补偿机制。

(四)共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

1.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26)借鉴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推动建立淮河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市场化、多元化为导向,探索湿地、水流、耕地、大气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2.实施环境监管联动机制。

(127)强化水污染联防联控。充分发挥现有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落实水质跨界断面的监测和考核,共同推进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

(128)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协调机制。

九、推进民生领域合作,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加快公共服务制度接轨,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升全县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

(129)加强并落实标准化管理。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缩小与长三角中心区的差距,全面落实安徽省地方标准和分行业领域标准规范。

(130)全面落实医保异地结算机制。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制度,逐步扩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创新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方式,探索开展异地备案互认合作。

(131)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异地居住人员数据交换和比对,推进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合作。推进工伤保险相关政策逐步统一。积极开展养老政策待遇异地结算试点。

(132)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推动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

(二)提升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1.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

(133)加强区域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落实长三角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协同开展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监测。

(134)深化基础教育合作。参加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联合教研等活动,打造优质均衡的基教统一体。

(135)支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加快阜阳理工学校、阜南农林科技学校、阜南科技艺术学校等项目建设,争取加入长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支持鼓励职业教育学校与中国长三角中心区职业教育集团合作,提升办学水平。

2.促进文化交流合作。以淮河文化为纽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人文交流,推动文化融通。

(136)加强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建设台家寺青铜文化遗址公园。推动“嗨子戏”“淮河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参与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传承创新发展。

(137)强化公共文化机构联通合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

3.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

(138)深化协同合作模式。通过组建专科联盟、建立名医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在双向转诊、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借鉴长三角医疗机构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实践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139)强化公共卫生合作。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检查结果互认。

(140)推进养老区域合作。参与建设区域养老信息咨询、信息发布及行业服务管理平台。推进区域养老服务标准、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互认互通。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发展

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打造阜南文化旅游品牌。

(141)加快发展全域旅游。高标准推进王家国家水利风景区、田集七彩大地、地城枫柏岗等景区建设,建设一批国家A级景区。实施台家寺青铜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推进蒙洼庄台旅游开发。深化与长三角中心区旅游管理部门、星级景区及旅游企业的合作,推进景区景点加入长三角旅游精品线路。

(142)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支持民俗博物馆、农家乐、民俗客栈、田园综合体等布局建设,打造淮河风情休闲农业品牌。

(四)构建和谐包容社会环境

1.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143)注重社会法理法治建设。健全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合作,一体化推进法治建设。

(144)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使命系列行动。

(145)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同城化。

2.协同打造诚信长三角。强化区域整体信用环境建设。

(146)建立健全信用平台体系。参与“信用长三角”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有序推进资源开放共享。

(147)强化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全面推进联合奖惩机制建设,逐步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实行失信行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互动、惩戒措施路径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

十、保障措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在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协调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交通互联、招商引资、开放合作、文化旅游等专项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展改革委。

(二)建立推进机制

各地各部门是推动实施方案落实的责任主体,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推进各项工作,主动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创新做实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县级、园区与长三角中心区常态长效对接机制。探索设立市场化、社会化专业推进机构,推动跨区域合作事项。

(三)完善政策体系。

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协调、上下联动,配合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直相关部门开展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各地要主动对接、深入谋划,依据本实施方案及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相关部门要制定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合作、招商引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专项推进方案。

(四)强化项目支撑。

把招商工作作为选择,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主动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项目转移。充分发挥项目载体作用,深入实施“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项机制”,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金融支持,全面提升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水平。

(五)抓好督促落实。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各部门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调度跟踪,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建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调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实施方案落实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全县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